激活内驱力,赋能乡村美育教师成长
——“展赛+积分”驱动培训模式的创新与实践
摘要:本案例立足美育教育理论与乡村教师专业成长规律, 围绕乡村初中美术教 师实践能力不足、成长动力欠缺、培训实效不高等问题,探索实施“展赛+积分”双驱动培训策略。项目以“训前调研明需求、课程体系筑基础、任务展赛强 实践、积分评价促转化”为路径,贯通“任务牵引—过程激励—成果展示”全过 程,激发教师内驱力,推动学习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成长转变,实现能力提升与成 果显性化双目标。参训教师的专业素养、教学设计、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,部分优秀作品转化为课堂资源,有效助力乡村美术课堂提质增效。案例总结出 一套可复制、可推广的乡村教师培训范式,为破解动力不足、学用脱节难题提供 借鉴,对推进乡村美育均衡发展,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具有积极价值和重要意义。
关键词 乡村美育教师; 专业成长; 展赛赋能; 积分评价; 任务驱动; 培训路径
一、案例背景概要
为落实《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》精神,提升乡村美术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,2024年宜宾市启动“国培计划”教师培训市级统筹实施项目——C02美育教师培训专项培训,项目覆盖宜宾市区县40所学校,40名乡村初中美术教师。
二、主要做法
(一)需求导向:训前精准调研,靶向施训
培训前问卷与访谈调研显示,乡村美术教师普遍存在专业知识薄弱、教学设计不足、地方资源开发不力等问题,同时受硬件匮乏、平台缺少、成长受限等因素制约(见图1、图2)。
调研结果显示,教师在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(69.39%)、课堂活动设计 与组织(36.73%)、课改科研方法(30.61%)等方面培训需求突出,对教学 设计优化、新课标解读、信息技术应用等能力提升期待强烈(见图2)。据 此,项目确立了以“学科能力提升 ”“教学设计优化 ”“地方美育资源开发 ”为主的三大培训重点,层层递进,为课程体系与策略实施提供精准依据。

图1 训前需求调研痛点分析图 图2 训前培训内容需求分析图
(二)系统构建:“三维度三层次”搭建课程体系
结合训前调研反馈的突出问题和具体需求,项目依据《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(2022年版)》等文件要求,科学构建了“三维度三层次”课程体系,分类施训,靶向赋能。如表1所示。三维度:突出师德修养、专业知识、专业能力,强化教师综合素养;三层次:聚焦教学能力、教研能力、科研能力,助力教师实现从教学实践者向研究型教师的成长跃升。

表1 “三维度三层次课程体系”
(三)过程驱动:“展赛+积分”双策略贯穿培训全过程
1.任务驱动:搭建展赛实践平台,强化成果导向
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,强调“做中学”“学用结合”。培训过程中以作品展示、教学竞赛、课堂实战演练为载体,搭建情境化实践平台,引导学员围绕真实教学任务开展学习。通过“以赛促练、以展促用”,将教学设计、微课制作、三笔字能力提升、美术创作等模块化任务贯穿全过程,让学员在实践中深化理解、提升能力,有效克服了传统培训理论与课堂“两张皮”的弊端。
图3 微课竞赛和三笔字竞赛现场
图4 陶艺和服装工作坊技能实践展示
图5 扎染工作坊技能实践展示
2.积分评价:推行过程激励机制,激发学员内驱力
基于内驱力理论和过程性评价理念,项目创新实施“多元化+积分制”考核方式,将学员的出勤情况、任务完成度、作品提交质量、展示表现、竞赛成绩等全流程表现进行动态量化评价,以积分作为培训考核、评优表彰的重要依据。这一举措突破了传统单一结果评价的局限,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,既关注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的参与度、任务完成度、学习成效,又兼顾教学能力、专业素养与师德修养等综合指标,有效实现了基础目标考核与创优激励的双重功能。
考核内容立体化:涵盖学习态度、任务达成、作品创作、展赛成绩、教学设计、教研论文等多个维度,全面考察学员的专业成长全过程;
评价主体多元化:结合专家评审、学员互评、自主申报、班级公示等方式,确保评价公正客观;
积分排名激励化:积分排名靠前者获得荣誉证书与表彰,积分落后者则由导师针对性指导帮扶,构建了激励与帮扶并举的成长机制。
图6 考核内容和机制
(三)成果导向:返岗实践,推动学用
培训结束后,要求学员将所学应用于课堂实践,并完成教学设计优化、微课录制等返岗作业,形成教学成果展示。部分教师已将培训期间形成的微课、教学设计等成果运用于美术课堂,助力地方美育资源有效转化。
(四)模式提炼:构建乡村美育教师成长路径
培训实施过程中,以训前调研为基础,以课程体系为支撑,以“任务驱动、展赛赋能、积分评价”三大策略贯穿全过程,构建了“展赛+积分”驱动式乡村美育教师成长路径。路径涵盖“训前调研—课程实施—任务驱动—成果展示—返岗转化”等环节,实现了教师能力提升与培训成果落地的双重目标。
图7 “展赛+积分”驱动式乡村美育教师成长模型
三、成果成效
(一)教师能力显著提升
通过任务牵引、实战演练和展赛展示,参训教师在教学设计、地方美育资源开发、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均得到显著提升。培训期间,共完成教学设计40份、教研论文40篇、美术书法作品若干,涌现出一批优秀成果。




(二)成果转化初见成效
部分教师将培训任务成果带回学校,结合实际教学开展二次优化,将优秀微课、教学设计应用于课堂,有效促进了美术课堂教学质量提升,为乡村美育浸润行动提供了实践案例。
(三)教师成长动力被激活
积分评价、公示排名、优秀表彰等机制,有效调动了教师参与热情,参训教师普遍反映学习主动性显著增强,培训结束后仍保持自主学习和同伴交流,形成了良好的专业成长氛围。
五、经验总结与推广价值
(一)经验总结
1.需求导向,靶向施训
训前调研摸清乡村美术教师专业短板,确保培训紧贴实际,做到缺什么补什么,弱什么强什么。
2. 驱动策略,激发内力
通过任务驱动、展赛赋能、积分评价三大策略协同发力,构建“任务牵引—过程激励—成果展示”的培训机制,让学员在真实任务情境中“做中学、赛中练、评中升”,有效激发了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创造力。
3. 产出导向,学用相促
强化培训成果显性化与课堂实践转化,培训期间形成教学设计、微课作品、美术书法作品等可视化成果;培训后引导学员将成果带回课堂,形成“培训—实践—应用—再反思”的能力生成闭环,实现了从“纸上得来”到“落地生根”的转化。
(二)推广价值
1.破解动力不足困境,激活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
培训创新运用展赛激励与积分评价机制,有效调动乡村教师主动性,推动其由“被动应付”向“主动成长”转变,破解培训动力不足难题,为乡村教师培训提供借鉴范式。
2.探索过程性激励路径,助力乡村教师培训实效提升
任务驱动、积分评价贯穿全过程,过程考核与成果展示并重,避免“一训了之”“学用脱节”,实现培训过程管理与成果转化双提升,该路径适合美育、体育、劳动等实践类学科,具有较强普适性。
3.可复制、可推广,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支持
“展赛+积分”驱动策略贯通“任务牵引—过程评价—成果转化”全链条,契合乡村教师发展需求与乡土美育教学特点,为乡村教师培训提供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实用模式。
(三)不足与改进
由于培训时间紧凑、任务较重,部分学员反映压力较大。后续培训可适当提前布置任务,合理调整进度,优化任务节奏,同时加强训后跟踪指导,确保成果稳步转化。此外,因培训结束临近寒假,返岗实践时间较短,阶段性成果与推广应用尚不充分,仍需持续关注、跟进指导,并做好后续成果收集与成效评估。
结 语
本案例探索的“展赛+积分”培训路径,有效破解乡村教师动力不足与学用脱节难题,为乡村教师成长提供借鉴,对推进美育浸润行动、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具有重要价值。